电影这东西,本该是一场逃离现实的短暂旅行。可有的人,偏偏能把它拍成一地鸡毛,像把观众的智商踩在地上反复摩擦。去年,有5部华语电影,实实在在做到了这一点。不夸张地说,每部都令人看完直呼“被骗了”,甚至怀疑起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影厅。
这不是危言耸听,更不是刻意挑刺。你要真不信,随便问问身边朋友,去年哪几部电影最令人后悔买票,十有八九都能报上这几部的名字。剧情空洞、逻辑混乱、强行煽情……烂片的花样,真是比假发还多。
可笑归可笑,气也是真的气。说实话,看烂片的那两个小时,真想重回售票口,跟售票员大姐合计:“能不能退一半票钱?就当买了个教训。”可惜,生活没有如果,电影也没有重来。今天咱就不藏着掖着,聊聊去年最侮辱智商的5部华语电影——全都是真事,每一部都能令人气到头皮发麻。
展开剩余80%说起“侮辱智商”,第一个得点名的,就是市井英雄。这片子我还记得,去年上映那天,朋友圈全都是段子:“龙腾公司发明了电池储能技术,一万倍!”你说编剧是不是喝多了?后来吧,可能自己也觉得不靠谱,字幕又偷偷改成了“一千倍”。但观众的智商,可不是你随便能糊弄的。
我身边有个哥们,搞理工的,看片五分钟,气得当场退场。他说:“要是真有这技术,电影还拍啥,直接诺贝尔奖得了!”剧情更别提了,为了搞笑而搞笑,为了推动情节强行设置巧合,连配角都像是临时拉来的群演。电影院里,大家都在低头玩手机,只有大屏幕在尬演。
其实说白了,就是编剧太懒。好喜剧不是靠瞎编,是靠逻辑和人性。可市井英雄从头到尾,没半点生活气,只有堆砌的笑料和尴尬的桥段。那天我出来,天都快黑了,便利店的灯比电影院的剧情还温暖。
第二部,非孤星计划莫属。这片子刚出的时候,铺天盖地的宣传,什么“今年最震撼谍战片”,可真看了,才知道“震撼”说的是观众的耐心。张雪迎和王源的感情线,淡得像隔夜白开水,剧情全靠枪战推进,谍战片该有的悬念,一个都没有。
有一场戏,主角本来该智斗敌人,结果编剧直接让他掏枪扫射,连台词都懒得多写一句。观众的眼神比导演还冷静。结局更离谱,明明危机四伏,偏偏主角靠一句“信我”就化险为夷,逻辑像被狗啃了似的。电影院里,有人直接吐槽:“这啥谍战啊,纯粹打靶子!”
其实我也纳闷,现在的电影,怎么都爱走捷径?故事讲不好,就堆大场面,情感没铺垫,就靠煽情音乐糊弄。到头来,观众买单,导演数钱,故事呢?早跑没影了。
第三部,不差钱。光听名字还以为是喜剧,结果看完只想说一句:还真“不差钱”,但差点啥都差。整个电影的剧本,简单得像小学作文,情节推进比公交车还慢。你要是中途去趟厕所,回来剧情还在原地打转。
主角倒霉、反转、再倒霉、再反转……看得人头晕眼花。朋友边看边刷短视频,最后总结:“这片子要真能上映,说明院线确实不差钱。”其实剧本好不好,一眼就能看出来。真正的好电影,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包装,靠的是诚意和细节。可不差钱全都没有。
出来那天,我一边啃爆米花一边想,这年头连拍电影都能这么敷衍,观众的钱,真是太好挣了。
第四部,好运来。名字喜庆,剧情却令人哭笑不得。演员全靠“神经质式”表演来撑场,台词尬到脚趾抠地。布景夸张,桥段强行煽情,甚至连结尾都在生硬升华。电影院里,有人忍不住笑出声,结果被保洁阿姨提醒:“小点声,别影响别人睡觉。”
朋友看完后发朋友圈:“如果这都能叫喜剧,那我每天早上挤公交都能拍成电影。”其实我也挺佩服导演的勇气,敢把这种剧本拍出来,还能请到一堆明星站台。可惜啊,观众不是傻子,哪怕你拼命卖情怀,烂片终究是烂片。
最后一部,热血燃烧。名字听着热血,看完只剩尴尬。导演明显想蹭情怀,结果剧情老套、人物关系照搬,连动作戏都像复印出来的一样。你要说创新,真是一点没有。电影院里,有人直接睡着了,醒来还以为换了场电影。
其实情怀这东西,用好了是加分,用烂了就是减分。观众不是昨天才进影院,套路玩多了,谁看不出来?我还记得那天外面下雨,我撑着伞站在门口发呆,心想:要不是约了人,我真想提前走人。
说了这么多,可能有人要问:烂片为啥总能上映?其实答案很简单——有人买单。流量、明星、噱头,哪个都能收割一波票房。可观众的耐心,是有限的。真正的好电影,不是靠营销造出来的,是靠每一个细节、每一分诚意堆出来的。
这些烂片,某种程度上,也是对华语电影的一种提醒:别把观众当傻子。观众花钱买票,是为了故事和感动,不是被敷衍和糊弄。如果只想着圈钱,早晚会被市场抛弃。
说实话,烂片年年有,去年特别多。希望下次在电影院,咱们不再是“交智商税”的那个人。真正的电影,不是侮辱智商,而是令人相信生活还值得期待。
至于这5部电影安全炒股配资网,留给大家自行体会吧。谁看谁知道。
发布于:江西省华信金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